工程簡介:
位于歐洲西北部的荷蘭,是一個人多地少、資源匱乏、地勢低洼之國,國土面積僅為4萬多平方公里。荷蘭素以“低注之國”著稱,有27%的國土低于海平面,面臨著低洼潮濕、光照不足的難題,這對于農作物生長是極為不利的。
荷蘭人為了開發賴以生存的土地,從古到今,世世代代以海造田,其海岸線長達2400多千米,故有“上帝創造了海,荷蘭人創造了岸”之說。正因為如此,荷蘭人“視地為金”,他們千方百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十分周密地規劃對土地的使用,反而形成獨具特色的高科技綠色現代農業,領先世界農業水平,并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荷蘭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其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特點和發展模式。
荷蘭現代農業的規?;饕w現在國家有著成片的農場。為了促進農業發展,20世紀初,荷蘭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整理”。1924年,荷蘭頒布了《土地整理法》(第一版),提出通過土地置換將分散的土地集中,促進機械化耕種和農業規模化生產,減少農地碎片化導致的問題。同時,采取措施改善土質,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提升。據統計,1996年荷蘭農場的總數為11.07萬個,其中專業化農場為9.11萬個。每個農場的平均規模在18公頃左右。荷蘭農業的集約化具體表現在高效益的產業結構、高生產力水平及高附加值的農副產品生產上。荷蘭大力發展畜牧業、蔬菜花卉和園藝業,提升農副產品的加工增值,農業結構中種植業、畜牧業和園藝業分別占40%、54%和6%,其創造荷蘭的農產品產值比例分別為10%、55%和35%。荷蘭農產品質量高,海外需求量大,農業和漁業產品出口額高達300多億美元,占農產品總量的60%,其中80%出口到歐盟國家。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國,花卉出口占國際市場的70%以上,成為該國的支柱產業,素有“歐洲花匠”之稱。荷蘭溫室農業無論是蔬菜或花,一般都是專業化生產,多品種經營。如維斯特蘭德朗市的番茄種植公司專業生產番茄,與其他5家專營企業竟斷了荷蘭90%的番茄市場。位于布萊斯維克市的紅掌公司專門研究和種植紅掌花卉,從育種研究、種苗生產到種苗出售,全部由企業運作。公司研制并經營的紅掌花就達40多個品種。 荷蘭現代農業的市場化主要表現在市場與每個農戶相關聯,圍繞農產品加工增值來進出口,建立了高效完善的農產品營銷體系,使得荷蘭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更具有競爭力。農業合作社等各類合作組織將個體農業生產經營者聯合起來,以較高的組織化程度進入市場,提高其生產銷售專業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荷蘭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業產品出口國,而其國土面積僅有美國的1/270。在農業領域,荷蘭是絕對的尖子生:花卉、蔬果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乳制品出口居世界第三(僅次于德國和新西蘭),動植物油出口排名世界第三(僅次于中國和印度),肉類出口居世界第四(僅次于美國、巴西和德國)。數據顯示,荷蘭每年的農業凈出口額高達300多億美元。其溫室蔬菜,占蔬菜生產總值四分之三,86%的產量會銷往世界各地。按農牧漁業以及涉農部門的就業人數平均,其人均創匯額遙遙領先于世界各國。 荷蘭既是世界農產品的重要進口國,又是重要的出口國。從進口來看,荷蘭是美國農產品在歐盟的最大市場,同時,還是德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英國等國農產品的重要進口國,荷蘭也是北美、南美不少國家的大市場。從出口來看,荷蘭是世界上農產品第二大出口國,歐盟其他各國是其農產品的主要市場。荷蘭外向型農業以農產品加工出口創匯增值為突出特點,圍繞農產品加工增值進行大進大出,即大量進口用于食品加工的初級農產品,而大量出口高附加值的加工食品,從而大幅度提高創匯能力。 荷蘭在農業生產中高度重視農業科研和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包括機械技術、工程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管理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為了節省耕地,荷蘭大力推行溫室農業エ廠化生產,室內溫度、濕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蟲害防治等都用計算機監控,作物產量很高 。荷蘭大力開發土地資源,積極圍海造田,制定了正確的農業發展戰略和政策,重視發展農業教育及農業科技的研究和應用,通過幾十年持續向農業的大量投入和大規模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國際上形成了巨大的農業產業競爭優勢。 荷蘭有著相當發達的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系統,這三項被譽為荷蘭農業發展和一體化經營的三個支柱。政府對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非常重視,把促進其發展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責。以農民為核心,建立全國性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網絡,是荷蘭農業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條基本經驗。 荷蘭農業部門特別注重遺傳工程的投資,采取優選本國或適合于本國環境的世界各地的家畜家禽、農作物良種,依靠遺傳工程進行改良,生物防病和遺傳防病并舉,替代對人體有害的各種化學藥劑的使用,這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有效地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 荷蘭有很多種農業合作社,大體上可分為信用合作社、供應合作社、農產品加工合作社、銷售合作社、服務合作社等。另一種農民組織體系是“法定產業組織”,即各種協會。這些協會把農民聯合起來,目的是加強農場主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有利于從根本上保護自己的利益。一般情況下,農民可以同時參加3~4個合作社,以繳納會費的形式確定與合作社的聯盟關系,并從合作社獲得個體戶難以實現的幫助和服務,減少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的成本,增加收入,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護。 在荷蘭農業發展歷史上,農業合作社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在其農業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荷蘭農民收入中,至少60%是通過合作社取得的。合作社與非合作社企業的市場占有比例在不同的行業有所不同。在供應行業中,合作社在化肥和精飼料市場的占有比例為52%。在銷售和加工行業中,農業合作社占有相當大的市場比例,如:牛奶占82%,蔬菜占70%,花卉占95%、甜菜占63%、馬鈴薯達到100%。農業所需的大約90%銀行信貸來自于信貸合作社。荷蘭光照不足、土地資源稀缺,對農業生產尤為不利。這種地域環境的局限性迫使荷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將信息化、工業化技術與生產技術相結合,利用7%的耕地建立了面積近17萬畝的由電腦自動控制的約占全世界溫室總面積1/4的現代化溫室,溫室約60%用于花卉生產,40%主要用于果蔬類作物。溫室實現了全部自動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統、加溫系統、液體肥料灌溉施肥系統、二氧化碳補充裝置以及機械化采摘、監測系統等,保證生產出的農作物高效優質。荷蘭政府度重視農業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特別是在無土栽培、精準施肥、雨水收集、水資源和營養液的循環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技術創新。并推進種植和養殖業向清潔生產方向發展,堅持“以地定畜、種養結合”的防治理念,不斷創新循環農業發展模式。2016年,荷蘭進一步提出了“循環經濟2050”計劃,將發展循環農業視為解決氣候變化和資源緊缺的重要途徑;2018年發布了循環農業發展行動規劃,要求盡可能在全國或者全球范圍內,構建種植、園藝、畜牧和漁業產業間大循環體系,既減少對外部環境的影響,又顯著提升廢棄物利用率。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農業廢棄物、食物消費等領域的循環利用率達到80%,成為全球領先的循環農業經濟大國,到2050年循環利用率達到100%。荷蘭很注重信息化操作和田間監測、大數據收集,利用大數據進行管理和防控、生產,推進“數字農業”的落地。通過大數據和云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云端,在云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后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實現增產增收。在數字農業推進中,荷蘭在農業技術開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并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農業對從業者素質也有具體的要求,必須進行農業教育,執證上崗。經過近40年的治理,荷蘭農業的水土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特別是畜禽糞便得到了有效資源化利用,化肥農藥使用量明顯下降,高效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得到廣泛利用。病蟲害防治以生物防治為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為輔,農業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荷蘭政府啟動可持續發展議程,開始探索國家綠色增長模式。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領下,荷蘭開始將生態環境、農業與休閑旅游有機結合,探索發展新型休閑鄉村模式,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在此基礎之上擴大經濟效益。近年來,荷蘭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整合政策,將小塊、分散、零碎的農地集中為連片地塊進行種植,以促進農業的機械化運作,使農業結構從碎片化的傳統模式逐漸向規?;?、集約化的發展模式轉變。著力調整產業結構,以有機牧場、有機農產品為重點促進農牧產品從量到質的轉型;同時通過做好加工、銷售環節,促進多部門、多主體合作的利益連接機制形成,通過產業鏈的延長增加了農牧產品的市場價值,提升了農民的增值效益。自然資源的“先天不足”倒逼荷蘭注重技術創新,積極開發設施農業、循環農業、數字農業、生態農業,探索出了以專業化、集約化、高新技術與現代化管理為特點的荷蘭農業模式。在荷蘭農業的各個領域,從企業研發生產到種植模式,再到防控手段,農產品深加工等環節都體現了這一點。荷蘭屬于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所以荷蘭人非常注重土地的保護。保護土地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農業經營者們首要考慮的問題。荷蘭對土地資源保護高度重視,在農村,人們可以看到,所有剛翻耕過的耕作層均呈深褐色,土壤團粒結構良好,土質細而均勻,像海綿一樣。之所以達到這樣效果,是因為土地耕種時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甚至不用化肥和農藥,利用大數據、物理方法和生物防治保護土壤,使土壤保持有機化,才能真正生產出“三品一標”的產品??傊瑘猿滞度霚p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是荷蘭推進綠色興農、實現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通過技術改進和創新,推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荷蘭通過打破部門間、領域間的發展和互動屏障,構建起跨產業鏈的大規模、多層次的循環體系,以實現最低程度的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利用農業生態系統原理,從資源優化利用、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將牧草種植、畜禽養殖、能源生產、微生物培養和加工等子系統有機結合,強化種養全環節綠色發展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從而推進農業產業的結構優化,提升農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通過多主體合作帶動,提升農民在產業鏈中的增值效益。荷蘭政府和相關部門緊扣國際宏觀發展趨勢和市場發展需求,持續加大農業研發的投入力度,有效促進了農業向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方向發展。農民文化素質較高是荷蘭發展高科技現代化農業的原因之一,荷蘭高科技農業,不僅運用在溫室技術、檢測技術,還運用在田間防治管理大數據分析上,80%的農民已使用GPS系統。荷蘭農業高科技和大數據的運用,需要高素質的農民加以學習和應用,因而荷蘭非常重視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和教育,有著較為發達和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和教育體系,以提升農民文化素養、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注重優化農業人才結構,培養農業創新人才,增強農業從業者的人力資本,提升產業競爭力。所以說,重視農民教育、完善農業人才培養也是荷蘭農業高質量現代化發展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